炎帝、黄帝之战之谜?
炎帝黄帝是什么关系?炎帝是不是神农氏,炎黄之战因何爆发?明明是黄帝战胜,为何炎帝位次排在前头。
我在历史记录开了个专栏:中国上古史,(一)黄帝之前的中国神话-中国上古史-历史记录专栏欢迎大家关注。
黄帝之前的历史参见我开辟的上一个话题中国文献上黄帝之前的历史有无记载?
【1、炎黄出世】
在东亚大地,有一支军队,沿着太行山脉,不断向北进发。
这支军队的步伐并不是很整齐,他们一个个披头散发,神色异常的疲惫,他们各自穿着本族的衣服,手上拿着的是经过打磨的锋利的石器。
在这支行军的队伍之中,有一个人头上戴着用树枝扎成的王冠,显然是这支队伍的领袖。
他看着前面,眉头深锁,仿佛心中有至为难下的决断,一直未能解开。
这时候,他先期所派出去搜集情报的哨探前来回报,前方不到一百里,便是涿鹿。
这位首领比他的哨探更了解涿鹿的情况的。
啊,几十年前,他离开这里,现在,他回来了,回到了故乡。
他不但回来了,还带着庞大的军队,要和自己的亲兄弟决一死战。
他,就是神农王朝之最后一任君主炎帝。
他要攻打的,便是他亲弟弟黄帝之封地涿鹿。
不论是伏羲王朝还是神农王朝,都属于部落联盟时期,流行的是轮流执政。
部落联盟中那一个部落最为强大,就越有机会赢得执政权。
炎帝之上台,就是因为他出自于华夏集团中的有熊部落。
炎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国首领。
据考证,有熊其所在地理位置即今山西省大同市以东、河北省张家口市以南、涿鹿县以西、阳原县以北的桑干河山间断陷盆地之中央。
少典娶了有蟜氏部落的一位名叫女登(一说任姒)女子。
关于他的诞生,据说是他母亲,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山生下炎帝。[1]少典还从有蟜氏部落的取了另外一位名叫附宝女子,这位女子为他生下了黄帝。
关于黄帝的诞生,非常之神异——
按照原始部落的习俗,两个兄弟长大成人之后,父亲各自分给他们一部分的财产,让他们各自去发展。
炎帝就跑到了姜水[3]发展。这个自立门户的部落在他治理下,有声有色,兴旺发达。
他以牛为本部族的图腾,和附近部落征战的时候,树立起来的旗帜,上面就绘制着本族神牛的图案。是以后世传说他是人首牛身。
他的后裔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就自取了一个姓——姜。
姜,从字源来说,从女从羊,前者代表母系,后者则是说明这一部族以牧业为生。
神农王朝各部族首领看到炎帝作为一名政治明星冉冉升起,联合向执政神农氏推荐,炎帝就此成为了接班人。
炎帝上台时的神农王朝正处于衰落期,伏羲王朝太昊时期形成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大联盟无法再维持下去。
炎帝上台之后,对于这一状况束手无策。
他显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都归于失败。
也许是因为他的政治手腕不够高明,更或者是几代以来,东夷集团的独立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了。
特别是东夷集团中领军人物蚩尤已经露出了和炎帝一别苗头的迹象。
于是,造成的局面是炎帝在台上呆的时间越长,两大集团撕破脸的可能性就越大。
即便是华夏集团内部,多数首领也不赞成炎帝和稀泥的因循政策。
他们私底下秘密谋划,决定推举出一位鹰派的首领,取代炎帝,从而一举扭转这一局面。
这位被神农王朝各大族看中的人是炎帝的兄弟——黄帝。[4]当初,炎帝在姜水发展的时候,他的弟弟黄帝则跑到了姬水[5]发展。
他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同样的也很出风头。
他的后裔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就自取了一个姓——姬。[6]据《史记》的说法——
《史记》上关于黄帝的姓名的说法,是很不靠谱的。
公孙,就是公爵的后裔。
可是神农时代,还没有后世公侯制度,因此这个公孙之姓,当是后世好事之人,觉得黄帝作为中国人之祖先,应该有个响亮的姓,所以就捏造了一个出来,安在了他的头上了。
至于轩辕,则是因黄帝是规定了造车之制而得到名字。
据说,中国最古老的车子,本来是不分类的。到了黄帝的手上,才一分为二。
一是小车以供坐人,舆中竖一直木撑起遮阳光的如伞之物曰华盖。
它的规制是用一根独木连接于舆下轴之中央为牵引,延伸出舆前而高扬,以搭于马背。
因此大家便取取其牵引木高扬之状,而称之为“轩”了;
二是载物之大车,用两根直木做牵引,这又是所谓的“辕”了。
两者合二为一,是为轩辕了。
黄帝为什么单单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所统治的封地涿鹿里头,有个地方叫做轩辕之丘,顾名思义,这个地方当是有熊国造车的手工坊了。
黄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大楼,就靠近轩辕之丘,因此被人称之为“轩辕氏“了。
当然,这个名字和公孙一样,也是很不靠谱的。
因为,中国发明车子,根据文献,是到了夏王朝时代,由商王朝之先祖奚仲发明的。
而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在两河流域及欧洲,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已经肯定有了车,而车最初发明的时间显然还要早。
但是最早的中国古车则是商代晚期,系有牲畜的车则在中国考古材料中要到公元前5世纪才出现。
所以在黄帝所生活的时代,应该是没有车的,更不可能对车还加以分类。
他之所以叫轩辕氏的缘故,和他之所以姓公孙一样,都应该是后世捏造出来的。
【2、阪泉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