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谅叛乱——节选自·《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之三
汉王杨谅是隋文帝最小的儿子,在众王子中得到隋文帝的宠爱最多,实力也最强。当杨广登基称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这个实力最强的弟弟。而汉王杨谅,也早已磨刀霍霍,准备造反。一场兄弟大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这场大战的结局如何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争夺权力,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比比皆是。唐朝历史上着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而在隋炀帝统治之初,也发生过这样一件兄弟相残的事情,让人不由得感慨帝王权力是如此不容挑战,又是如此冷酷无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仁寿四年(604)正月,就在隋文帝刚刚去世,隋炀帝刚刚接班,正在为举办登基大典忙活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可怕的消息:炀帝的五弟、并州总管汉王杨谅起兵造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要讲杨谅造反,我们还得先来说说杨谅这个人。杨谅是何许人?隋文帝杨坚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受杨坚宠爱的儿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讲一件事就知道了。
杨坚的五个儿子,除了老大杨勇被立为太子之外,老二杨广、老三杨俊、老四杨秀都是十二三岁就出阁,坐镇地方,独当一面。只有杨谅直到二十二岁才离开父母,出任并州总管。为什么这么晚才让他出去呢?舍不得。正因为宠爱小儿子,杨坚给杨谅的权力也特别大。给他什么权力了?
首先是军事权力。不仅让他担任并州总管,而且还让他总领北齐旧境五十二州军事,等于把原来的北齐都封给他了。
其次是司法权力。其他儿子,杨坚都强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唯独这个小儿子,杨坚宣布,可以不受法律约束,便宜从事。
最后是经济权力。别看杨坚自己简朴,要求其他儿子也简朴,但是偏偏怕这个小儿子受穷,因此还特许小儿子自己铸钱。对于杨谅来说,真是要枪有枪,要权有权,要钱有钱,生活比蜜甜。
既然如此,杨谅为什么造反呢?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蓄谋已久。怎么叫蓄谋已久呢?这其实也是杨广夺嫡的后遗症。自从开皇二十年(600)二哥杨广取代大哥杨勇当了太子,紧接着四哥蜀王杨秀又因为谋反罪被废,杨谅心里就不踏实了。这个二哥也太生猛了吧?会不会哪天把兄弟们都吃掉?所以,他也就开始防备了。
怎么防备呢?杨谅不是担任并州总管吗?并州是个用兵之地,在隋朝主要承担防控突厥的任务。杨谅就以防控突厥为名,修整武器,招降纳叛,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他一共招了多少人呢?按照史书记载,“左右私人,殆将数万”,身边的私人门客将近数万。一个王爷,要这么多私人武装,那是想干什么呢?一方面固然是防范杨广,另一方面,也不乏见样学样的心理。既然二哥杨广可以仗着实力当太子,为什么我不可以呢?所以才积极备战,这不就是蓄谋已久吗?
问题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为什么会在杨广刚接班的时候爆发呢?这就涉及第二个原因了,诏书激变。怎么回事呢?
前面讲这几年杨谅一直在磨刀霍霍,那隋炀帝杨广在干什么?当太子的几年时间里,他也一直在盯着杨谅呢。他知道杨谅图谋不轨,但是因为有隋文帝这把保护伞撑着,杨广也不敢把他怎么样。现在隋文帝死了,杨广觉得与其养虎贻患,以后酿成大祸,倒不如趁此机会把杨谅解决掉算了。
怎么解决呢?他就密不发表,伪造了一份所谓文帝的玺书,召杨谅入朝。按照炀帝的想法,杨谅跟父亲关系好,父亲召他进京,他应该没有怀疑的道理,只要他一回来,那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了。这其实就是杨坚当皇帝之前,对付北周五王的故伎。
可是隋炀帝没有想到,就是这份玺书给他惹大麻烦了。什么麻烦呢?汉王杨谅把玺书看了一眼,马上说:这是假的!怎么回事呢?原来,隋文帝老早就和汉王杨谅有过密约,说:
若玺书召汝,于敕字之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
什么意思呢?杨坚跟儿子讲,我要征召你入朝,我一定加双保险。第一份保险是玉麒麟的兵符,我一半你一半,咱俩这兵符能合到一块儿,这是真的,这是一重保险。另外一重保险是什么呢?他说,真要是我召你的话,我会故意写一个错别字,召你的敕书上的“敕”字我在旁边多写一点,如果你看那个敕字是一个正常的字,那么你就应该明白,这是假的。
其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隋文帝的苦心了。他怕有人像他当年对付北周皇室一样,先挟制了他这个皇帝,然后再假冒他的名义召他的儿子,把他们父子一网打尽,所以,特地留了这么一手。这样,如果真有奸臣作乱,拿着假冒的敕书去骗汉王的话,汉王也可以有所防范。没想到,这个原本对付奸臣的约定,最后对付的倒是自己的二儿子杨广。现在,汉王杨谅一看见这个假玺书,马上就意识到爸爸已经出事了,二哥杨广在骗他。
问题是,明知道这份玺书是假的,杨谅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条是不管玺书真假,自己恪守臣节,回去就是。当初秦始皇死的时候,秦二世胡亥假造诏书,让公子扶苏自杀,扶苏不是就服从了吗?
另一条路就是造反了。
那么,汉王杨谅到底走哪条路呢?别看他招兵买马已经很久了,但是,事到临头也有点犹豫。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有人撺掇他来了。谁撺掇呢?两个南方人,一个叫王,一个叫萧摩诃。
这两个人为什么撺掇他造反呢?因为他们在现有政权体制下郁郁不得志。王本来是南朝中的梁朝大将王僧辩的儿子,梁朝灭亡后进入北周。此人不仅精通经学,而且熟读兵书,号称“倜傥有奇略”,自认为有将相之才,但是因为出身南方,在隋朝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萧摩诃是江南陈朝的大将,陈朝灭亡之际投降隋朝,但是到隋朝之后也受到排挤。要知道,隋文帝时期掌权的都是关陇贵族,这两个南方人纵有文韬武略,也难以施展,自然郁郁不平。现在看到汉王有不臣之心,就开始极力撺掇了。
汉王杨谅不是本来就有不臣之心吗?现在再受到这两个人的撺掇,心里当然就偏重于造反了。恰恰在这个时候,并州又忽然传出来一首童谣:“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做天子。”这首童谣是什么意思没人知道,可是杨谅就开始瞎猜了。他说,我小名就叫阿客,大名叫杨谅。另外,我又是家里最小的儿子,这所谓“客量小儿”,不就是在说我吗?所以,这童谣说明,我要得天命,当天子了!既然天命如此,那我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我们现在想一想,这童谣是哪儿来的呢?很可能就是王、萧摩诃这些野心家们编出来的,好增加汉王的信心。问题是,我们现在是旁观者清,但是杨谅可是当局者迷,他本来就是一个被父母惯坏了的、骄横跋扈、野心勃勃的少年,现在有人怂恿,再有童谣蛊惑,还怎么能指望他保持清醒呢?就这样,汉王杨谅下定决心、起兵造反了!
汉王杨谅起兵,对隋炀帝的打击大不大?太大了。为什么呢?两个原因。
第一,杨谅实力强。前文讲过,他不仅是并州总管,而且还总领北齐旧境五十二州军事,这意味着西起太行、东到渤海的广大地区在军事上全都听命于杨谅。这是多大的地盘啊。另外,杨谅图谋不轨已经很长时间了,准备相当充分,所以一起兵就立马调动三十万大军。而杨广纯粹是仓促应战,别看他是皇帝,临时动员的兵力才只有几万人。几万对三十万,这不有点寡不敌众吗?
第二,杨广的政治地位还不稳定。本来,以一个皇帝对付藩王叛乱,政治优势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但到杨广这里就不一样了,他虽说已经当了皇帝,但还没有正式登基,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去世之前,又出了那么多的变故,天下人都还在议论纷纷,所以统治并不稳定。现在,自家兄弟造反,人们更容易首鼠两端。这样一来,杨广不仅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在政治上也不够强势。
那么,这场兄弟之间的战争,到底谁胜谁负呢?
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亲情有时候扮演的角色不是天使,而是魔鬼。隋炀帝登基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照管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是如何清除其中最有实力的对手。而杨谅对兄长,也绝无一点恭顺之心。汉王杨谅和隋炀帝之间的战争已经是无法挽回了,那么这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负呢?
到底谁胜谁负,那就要看怎么打了。杨谅这边打得怎么样呢?杨谅一起兵,就走了一步臭棋。他打出了一个口号,叫杨素造反,清君侧。要知道,杨谅当时最值得利用的就是爸爸隋文帝杨坚死因不明,天下议论纷纷。如果这个时候打出杨广弑父,自己替父报仇的旗号,那不就等于从政治上颠覆了杨广的合法性,同时也给自己赢得了名分,这多好啊。可是现在,他居然说什么杨素造反,那人家皇帝只要出来辟谣,说杨素没造反,他可就无计可施了。所以说,这是一步臭棋,在政治宣传上已经丢分了。
这还不算,紧接着,杨谅在战略部署上又开始丢分了。别看杨谅已经起兵了,这仗应该怎么打,他还真没想清楚。这时候,那个撺掇他起兵的王来给他出主意了。他说:
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宜任东人。
什么意思呢?这等于指出了两条路,让杨谅选。
一条路是夺权,就是王所说的:长驱深入,直据京都。一鼓作气打到大兴城去,自己当皇帝。
另一条路是割据,就是王所说的割据旧齐之地。
这两条道路不同,接下来的战略部署也就不同。如果杨谅想要夺权,那就应该尽量利用手下关陇豪杰的力量;如果杨谅想要割据,就应该尽量利用原来北齐的文武官员。
两条路都摆在杨谅面前了,杨谅选哪一个呢?他拿不定主意了,两头都不想放弃。作战方向不明,这不是又丢分了吗?
还好,眼看着王爷拿不定主意,大军不知道往哪里去合适,一个叫裴文安的官员给他出了个好主意。裴文安说:大王您的实力非常强。您可以兼顾的。一方面,您可以安排一些老弱病残,非主力部队,在山东地区扼守要害,顺便也攻城略地;另一方面,我们把主要兵力用在向西突破上。
怎么突破呢?我愿意做前锋,攻打黄河东边的蒲津关(今山西永济)。在蒲津关这里渡过黄河,那不就进入京畿地区了吗!等我渡河成功,您再率领大军跟进,大兴城那边肯定是措手不及。他措手不及,您兵临城下,在这种情况下,京师内部肯定不稳,到那时候您再借着军威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十天半个月之内,天下那就都是我们的了。
大家听这个主意怎么样呢?这是非常务实的一个意见,虽然说兼顾了夺权和割据两头,但核心意思还是要夺权,而且还有具体可行的方案。杨谅一听,也很高兴,就这么办了。
于是,杨谅就委任裴文安为柱国,让他率领大军,直奔蒲州去了。
那么,这支征西大军打得顺利不顺利呢?太顺利了,没损失一兵一卒就进了蒲州城。为什么会这么顺利?因为杨谅这边使了一计。
什么计呢?移花接木。他挑选了几百个精锐骑兵,都蒙上幂篱,也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出门戴的面纱,来到蒲州城下,谎称是杨谅的女眷,要回长安。既然是王爷的女眷,守城的士兵也不敢随便检查,马上开门放行。结果,这几百个精壮骑兵一进城,马上露出本来面目,直接就奔蒲州刺史的衙门杀下去了。蒲州刺史没有准备,干脆弃城逃跑了。
就这样,裴文安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蒲州城。拿下蒲州,按照原定的计划,接下来不就要渡过蒲津关过黄河了吗,而一旦渡过黄河,杨谅至少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胜算。
那么,事情是不是就这样顺利进行了呢?
汉王杨谅是被隋文帝宠坏的孩子,他没有二哥杨广那样的政治头脑,从一起兵就输了不少分,好在他运气不错,一路势如破竹,让还没坐稳江山的隋炀帝心惊胆战。那么杨谅的叛乱会动摇隋炀帝的统治吗?他还会顺利地发展下去吗?
非常遗憾,没有。就在这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杨谅又走了一步臭棋。什么臭棋呢?他紧急叫停了裴文安,说,你回来吧,别再往西打了,我不想夺权了,咱们专心经营东边得了。赶快把黄河上的浮桥给拆了,守住蒲津关,别让杨广他们打过来就行!等于在战略部署上忽然变卦了!
杨谅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他胆怯了。要知道,杨谅虽然是并州总管,但是因为受宠,根本没怎么上过战场。更没打过胜仗。现在,一旦渡河,可就是和二哥杨广真刀真枪的干了,杨广是个厉害角色,我能打得过吗?杨谅自己先觉得心里发虚了。
怎么办呢?这时候,他又想起王所说的第二条道路了,还不如稳妥一点,割据山东呢!所以,干脆改主意,不往前进攻,改防守了!
问题是,他临时改防守,对不对呢?大错特错。要知道,他是叛军,虽然暂时有兵力上的优势,但是就总体实力而言,绝不如朝廷,所以贵在神速,只有打杨广一个措手不及才有可能取胜。而杨广那边虽然暂时因为准备不足处于劣势,但是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就能调兵遣将,发挥整体优势。现在杨谅居然主动放弃优势,拿自己的弱项去拼杨广的强项,那可是自找倒霉!
果然,杨谅这边一松劲,杨广那边马上就来劲了,派来一个战神级别的将领领导平叛战争。这个战神是谁呢?就是杨谅口号里要消灭的宰相杨素。杨素这个人我们在“隋文帝”系列里讲过,是个常胜将军,平生还没打过败仗。接到命令之后,他马上趁着月黑风高,率军衔枚夜渡,偷袭了蒲津关,杨谅这边的守军还做梦呢,蒲津关已经被杨素拿下了。蒲津关一拿下,战争局面其实就初步扭转了,原来是杨谅率军往西打,现在成了杨素率军往东打了。
往东怎么打呢?杨素决定,擒贼先擒王。他只派少量军队牵制山西南边的那些州县,自己率领几万主力部队一路北上,直扑杨谅的老巢晋阳。当时,杨谅派了一个叫赵子开的将军,率领十多万大军,在晋阳南边的霍邑迎战。这个赵子开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仗着自己人多,在每一个山口都竖起了栅栏,严防死守,自己则屯兵高壁,居高临下。
杨素这边只有几万人,敌众我寡,地形又不利,硬拼肯定不行。怎么办呢?杨素把大部分主力留下,跟赵子开对峙,自己悄悄率领一小队骑兵,往霍邑东北边的霍山摸下去了,沿着悬崖峭壁,摸到了赵子开营帐的后面,扎下了大营。扎下营之后,杨素发话了。他说:咱们留三百人守营,其余人跟我去冲击赵子开的大营。谁愿意留下来呀?士兵一听,要冲击赵子开的大营,都吓傻了。咱们这儿才是一支别动队,人家那里几万大军,怎么冲击呢?那不是找死吗?纷纷要求守营。一共三百个名额,你争我抢,都打起来了。
一看这情况,杨素又发话了:决定留下守营的,出列!三百个优胜者马上站了出来。杨素看了看他们,说:这三百人贪生怕死,给我斩了!一时间,三百颗人头可就滚落在了营帐之前,其他人都吓傻了。这不是杨素当年打突厥时候的故伎吗?杀完三百人,杨素再问:谁留下来守营?没一个人说话了,大家都抱定必死的决心,跟着杨素就朝赵子开的大营杀下去了。
赵子开万万也没料到杨素能摸到他后边,以为是神兵天降,马上就乱了阵脚了。一看这边乱了阵脚,原来跟赵子开对峙的杨素主力部队也大举进攻,两面夹击,赵子开一下子就兵败如山倒,十几万大军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
赵子开一败,杨谅可吓坏了。好在他手头兵多,赶紧亲自率领大军,到太原南边的蒿泽(今平遥西)抵挡杨素。
这时候,双方兵力对比怎么样?杨素还是那几万军队,而杨谅则有十万人,从人数对比来讲,杨谅还是占优势的。只要好好打,未必谁胜谁负。问题是,就在这时候,杨谅又开始下臭棋了。眼看着杨素要过来了,天又下起了大雨,他又胆怯了,居然说:时气不好,干脆先往回撤吧!拔腿就要往回跑。杨谅的军师王一看这情况,赶紧进言了。他说:
杨素悬军深入,士马疲弊,王以锐卒自将击之,其势必克。今望敌而退,示人以怯,沮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愿王勿还。
什么意思呢?杨素那边是疲劳之师,我们这边是以逸待劳,只要我们决心打,一定能打赢。但是如果望风而退,那么士兵的士气也就完了,结果就很难预料了。大王,您要三思啊!
王提这样的建议,杨谅怎么处理呢?他都要吓得尿裤子了,哪还听得进去啊,就知道没命地往回跑。他们往回撤,杨素这边可是大踏步地前进。在太原南边一百公里的清源(今山西清徐),杨素终于追上杨谅了。
追上了就打吧,打的结果怎么样呢?跟王估计的一样,杨素这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杨谅那边则是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我们开始不是说,陈朝大将萧摩诃曾经力劝杨谅叛乱吗?就在这场战斗中,萧摩诃也被活捉了。那杨谅本人呢?他倒是逃回晋阳了,不过,打下了清源,晋阳也就成了一座孤城了,杨素很快就包围了晋阳,杨谅穷途末路,只好出来投降。
就这样,杨谅起兵一个多月,最终以失败告终。
杨谅叛乱,可以说是一场有实力的叛乱,他占地面积广,发动兵力多,准备充分,从力量对比来看,隋炀帝要想取胜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是事实上,仅仅一个多月,杨谅叛乱就被镇压下去。那么,杨谅叛乱怎么会这么快就失败呢?杨广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我想,杨广跟杨谅比,有三大优势。
第一,杨广名分上占优势。无论如何,杨广是皇帝,是合法统治者,而杨谅则是叛乱分子,这在名分上已经高下立判了。在这种情况下,杨谅如果就以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的杨广弑父为理由,坚决不承认杨广的皇帝地位,兴兵讨伐,还能赢得一部分人心。但是杨谅却并没有质疑杨广的皇帝地位,相反,还打出杨素造反,他去清君侧的旗号,这就完全名不正、言不顺了。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没有名分,还怎么维持人心!别说别人,就连杨谅的大舅子豆卢毓都站在了杨广这边。
豆卢毓是怎么回事呢?他本来是杨谅的妃子豆卢氏的哥哥,就在杨谅手下做事。一看杨谅起兵,他就对自己的弟弟说:我要是自己骑一匹马,逃回大兴城,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只不过是为自己考虑罢了,于国家无益。所以,我决定暂且留在杨谅这边,做地下工作,找机会算计他,那可就给国家作贡献了!
怎么算计杨谅呢?当时,杨谅向南出兵,让豆卢毓守晋阳城。杨谅刚出去,豆卢毓直接就把城门给关上了。杨谅听说之后赶紧回师,豆卢毓则率领城上的士兵向杨谅放箭。眼看着就要把杨谅给困到城外了,结果守卫西门的士兵比较认同杨谅,放杨谅从西门进来了。豆卢毓也就被杀,成了大隋的烈士。虽说功败垂成,但是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杨谅叛乱在道义上是不占优势的,而隋炀帝杨广则算是得道多助。
第二,杨广在用人上占优势。杨广用谁呢?最重要的就是杨素。杨素治军严酷,而且身先士卒。这两个特点在这次打杨谅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能够起用这样优秀的将军,隋炀帝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反观杨谅这边就不行了。杨谅不是没有人才,但是他不会用人才。就拿王来说吧,此人足智多谋,给杨谅提的建议也都切中时弊,但是杨谅不用。杨谅兵败后,王逃到山里,自己知道难免一死,就对儿子说:
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
什么意思?我的计谋不亚于杨素,只可惜杨谅不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咱们今天才沦落到这个地步。但我现在也不能白白地让他们抓我,那不是以我的一死换取庶子成名吗?我不能忍受这样的羞辱,所以干脆自杀算了。但是儿子你怎么逃生呢?我告诉你,在逃生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到亲朋故旧家里去,宁可找生人,也不要找熟人。
王说完就自杀了。后来,他的儿子饿得受不了了,还是去投亲靠友,结果果然被出卖,让杨素给杀了。一个人,临死之前还能想得这么明白,可见头脑不简单,但是杨谅不听他的,他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第三,杨广在个人领导素质上占优势。为什么杨谅在战争中屡出臭棋,既不能打出有水平的口号,又不能坚持稳定的作战方略,还不能用有本事的人呢?关键是他素质不行。他其实就是一个惯坏了的孩子,只知道要造反,根本不知道怎么反。该进取的时候不能进取,该防守的时候不能防守,患得患失,优柔寡断。
相反,隋炀帝杨广却曾经北破突厥、南平陈朝,军事经验丰富。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当年,隋文帝活着的时候,虽然喜欢杨谅,但是也警告过他:“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杨广要是抓你,就像一个人把手伸进鸡笼子里抓出一只小鸡一样,真是知子莫若父。以隋炀帝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来打杨谅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叛乱分子,谁胜谁负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就这样,杨谅叛乱虽然规模浩大,来势汹汹,但是才刚一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了。那么,杨广会怎样处理这个弟弟呢?别看杨广曾经杀兄逼妹,但是,这一次,他倒愿意表现一下胜利者的宽仁大度了。他说:“朕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杨谅一死。”我兄弟少,真不忍心杀他,所以,我就违反一次法律,饶他一命吧,只把杨谅除名为民了事。当年,杨坚不是吹嘘自己五子同母,绝无纷争吗?现在呢?他自己逼死了老三秦王杨俊,废掉了老四蜀王杨秀,他的儿子杨广又逼死了老大杨勇,废掉了老五杨谅。除了杨广一支,剩下的四个儿子无一善终,真是说嘴打嘴,可悲可叹啊。
杨谅叛乱圆满解决了。那么,这次平叛对于杨广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有两方面的意义值得重视。
第一,这次平叛不仅维护了隋朝的统一,也让杨广的统治地位稳定下来了。本来,在这次叛乱之前,因为隋文帝之死,大家对杨广这个新皇帝还是颇有疑虑的,现在通过打赢这么一场反颠覆、反分裂的战争,杨广的权威已经不容置疑,他的皇位也算正式稳定下来了。
第二,这场战争也让杨广看到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就是总管府制度。当年,杨坚设立总管府,让儿子担任大军区总管,本来是为了加强皇家的权力,震慑地方。但是,现在看来,拥有太大权力的总管府反倒成了维护君主集权的障碍。杨谅要是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怎么可能想到造反呢?所以,就在这次平定叛乱之后,隋炀帝马上就把总管府给废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杨广意识到,山东和江南还需要进一步稳定。这次叛乱发生在哪里呢?山东地区,山东有十九个州都支持了杨谅的叛乱。另外,撺掇杨谅叛乱的主要是什么人呢?原来的江南人。这说明,对于山东和江南,还要加强经营。
那么,杨广会怎么做呢?
本文出处历史网http://www.lishi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