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表示愿全族换汉服 突然翻脸围攻隋炀帝
本文出处看历史http://m.lishiqw.com
《战争特典001:隋唐英雄》,作者:宋毅。
三征高丽失败之后,往昔强盛的隋帝国境内已经烽烟处处,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便是这样,以后世的眼光看,隋帝国依然可以再挽救一下。如果杨广此时可以痛下决心,学汉武帝那般下“轮台诏”罪己,放弃征讨高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讨伐国内的反叛者,以隋帝国的底子,撑过去的问题并不大。
有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民”按我们现在一般会理解成老百姓或普通农民之类的大众。其实在古代,“民”往往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不论是贵族、门阀、豪强还是读书人,几乎都是从这个阶级内产生,皇帝就是他们的总代表。因此,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如果最后不改变性质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最后下场必然是失败。杨广还有翻盘的机会,就是因为当时大多数“地主”还未对其完全失望。毕竟他还是皇帝,有大义名分。虽说这种大义很大程度上是面子功夫,但一旦对它忽视,必然会遭到无情地惩罚。这样的机会杨广并未能把握,他干了一件事,使得“人民”对他的最后一丝期望化为泡影……
话说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也就是第三次征伐高丽的次年,杨广的旅游癖再度发作,又亲自跑去雁门视察边塞。这事他不是第一次干,之前的几次视察,塞外诸胡在他面前俯首帖耳,东突厥启民可汗甚至要举族更换汉服,表示自己的臣服。如今在辽东遭到数次失败的杨广又想起了昔日的辉煌,还想在塞外安慰下自己那受伤的心灵。
话说回来,此时东突厥逐渐坐大,帝国的北方开始面临实质性的威胁。杨广这次出巡如果能够真正震慑住突厥人,也是好事一桩。有道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如今的世界也不是几年前了。隋帝国经过三次征高丽元气大伤,国内烽烟处处,早已不复往日天朝上国的荣光。东突厥则经过修养生息之后实力大增,再加上臣服隋帝国的启民可汗已经去世,新上台的始毕可汗是个硬茬子,他对启民向隋帝国臣服的政策不满已久。现在杨广送上门来,自然要好好料理一番。剧情在这里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突厥人不但没给杨广想像中的荣耀,反而始毕可汗趁机率数十万骑兵将杨广团团围困在雁门关。隋军数度出战均遭败绩,雁门四十一座城池被突厥人硬是攻下三十九座!
突厥人日夜猛攻,隋军死伤不计其数。此时杨广才如梦初醒,收起了昔日目空一切舍我其谁的狂态,吓得像个女人般抱着自己的儿子赵王杨杲哭得双眼红肿。隋军士气低靡已极,眼看支撑不住,众大臣纷纷劝皇帝加重赏格,并且宣布停征高丽。到了这种时刻,杨广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颅,答应了臣子的要求。在好消息的刺激下,隋军人人用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终于保得城池不失。全国勤王军队纷纷来援,突厥眼见没有机会,只得解围而去。
就在这些忠诚的将士们满心以为皇帝会兑现之前诺言的时候,杨广却将此前的许诺统统推翻。不但绝大部分将士都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而且依然要继续征讨高丽!杨广自以为是皇帝,就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恰恰不知道自己这次犯了身为皇帝的大忌!
在民间的众多小说戏文当中,“君无戏言”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君无戏言”这句话并不仅仅存在于民间传说中,而是有着极为现实的政治意义。这句话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后,唐国发生叛乱。太子姬诵年幼,在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国君,史称周成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将其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件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姬诵,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姬诵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后来,姬诵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中国的皇帝号称天子,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政治象征。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策。之所以要君无戏言,就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不能朝令夕改,要有统一的政策导向,这样君主就必须谨言慎行。而杨广对这种关乎统治基础的大事似乎没有丝毫自觉,他以为皇帝真的就是天之子,在帝国内他可以从心所欲。此次事件最终导致帝国军方与地主阶级对杨广彻底失望,一个没有信用可言的“天子”是毫无存在价值的。至此,帝国的彻底崩溃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突厥危机一过,杨广故态复萌,又开始琢磨他的“大业”。什么征高丽、造龙船下江都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对他来说,底层老百姓的起义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反而身边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威胁更大。杨广这种心态在他与大臣苏威的互动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杨广问诸臣,如今全国的盗贼是多了还是少了?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很没节操地说:“已经渐渐少了。”杨广挺高兴,又问:“那比以前少了多少呢?”宇文述张口就来了一句:“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这种阿谀逢迎的话宇文述说着不恶心,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忍受得了这样的闹剧。当时身为重臣之一的苏威就受不了这滑稽的二人转,于是退到大殿的柱子后面,来个眼不见心不烦。杨广眼睛很尖,一眼就看到了苏威的小动作,非得让他也出来说说。苏威眼见避不过,只能说:“臣不负责这个,所以盗贼到底增加还是减少我不太清楚,我只是担心盗贼的远近而已。”杨广很奇怪,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苏威又说:“以前盗贼的踪迹在长白山那边,现在盗贼已经到汜水了。以前正常的国家租赋丁役现在全都收不到了,这些人都去哪里了呢?还不是都落草为寇了?现在大家纷纷谎报军情,说剿灭了多少多少盗贼,其实越剿越多。另外皇上你之前说过不再征讨高丽,现在又反悔,那盗贼能被平定才怪咯!”这么不给面子的一段话,大庭广众之下当时就让杨广这个好面子的皇帝差点下不来台。不过杨广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过了一段时间又跟苏威商讨如何征讨高丽。他明明知道苏威反对再征高丽,偏偏问,那还有啥好回答?苏威倒是也没直接反对,就说了一句话:“征讨高丽简单啊,都用不着出兵,只要大赦群盗,立马就能有一支几十万的军队,再让他们征讨高丽戴罪立功,那他们为了免罪那还不人人争先?这样高丽轻松就能灭了。”这下子把国家盗贼处处的情景在杨广面前挑明,杨广当时就愤怒地破口大骂道:“这个老不死的奸徒居然拿盗贼来威胁我!”一句话就明显地看出,在杨广的心中所谓的盗贼完全称不上威胁,类似苏威这种位高权重的大臣才是最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