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秘闻:李世民与康熙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2018-08-14 19:41:33 责编:admin 浏览:2232

史学秘闻:李世民与康熙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明朝妓女

元末明初,陈友谅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对手,鄱阳湖一败使得陈友谅的政权土崩瓦解。而朱元璋对于陈友谅这个大仇人,没多少心慈手软的缘由,把陈友谅的水军统领们及其家族,贬为贱民,世代生活在船上,打渔为生。

男的以打渔为生,女子在舟船上缺乏营生,渐渐发展出了“水上妓院”。这九姓渔民的一些女子,便成为娼妓。这些娼妓所在的船有个独特的名字,叫“江山船”。这些女子“一生嫁娶在轻舟”,卖淫、陪酒、起舞、伴宿,都在舟船之上。

浙江水域,尤其是钱塘江号称八省通衢,福建的茶叶、纸张,江西的瓷器,广东的洋货,宁波的海货,都要经过钱塘江流通天下。有货物就有商人,在钱塘江上来来往往的外地商人,促成了九姓渔户“江山船”的风月生意,

清末的大才子王韬,常见混迹于青楼,见多识广。对于这些钱塘江的“江山船”,他说浙江从杭州溯流而上,富阳、严州、兰溪、金华、龙游、衢州这些地方,一路行船都有“江山船”,船上有接客的女子,有的是三四个人,有的是一两个人,规模不大,船业有多有少。只要商船靠岸停泊,这些妓船就会涌来,招揽生意。王韬是风月场所的老手,很喜欢这些船,能够消解旅途的烦闷。

史学秘闻:李世民与康熙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唐太宗剧照

李世民认为:“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资治通鉴》唐纪九)在他看来,扫清外寇,消除边患,缔造和平,修筑长城并不是正确选择。他对大臣们说:“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新唐书·李勣传》)委派李勣,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劳民”,他重视的是“人心”。在他看来,人才与人心,与长城相比,作用更加强大而持久。事实也是如此,唐朝政权经过“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中古时代的中国,也只在唐朝首都长安呈现过。外敌的消除,国势的昌盛,其所依靠的恰恰不是长城。

再说康熙,康熙三十年(1691),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总结了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史学秘闻:李世民与康熙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揭秘:秦始皇放弃北伐匈奴而修筑长城的隐情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史学秘闻:李世民与康熙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史学秘闻:李世民与康熙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史学秘闻:李世民与康熙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展开全文

上一篇:大清疑题:一代名将年羹尧为何被雍正赐死?

下一篇:“两口子”的叫法从何而来 源于偷情?

精选阅读

历史揭秘:是谁把杨家将最终逼入绝境

历史揭秘:是谁把杨家将最终逼入绝境

2018-07-01风云人物

解密侵华日军在中国到底阵亡了多少人?

解密侵华日军在中国到底阵亡了多少人?

2018-07-30近代历史

周恩来给张学良的十六字密信 生前从未透露

周恩来给张学良的十六字密信 生前从未透露

2018-08-17近代历史

广东为何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

广东为何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

2018-04-29近代历史

儒学的自由主义陷阱

儒学的自由主义陷阱

2018-07-20文史博览

宋朝宦海沉浮:五起五落的传奇人物

宋朝宦海沉浮:五起五落的传奇人物

2018-08-16古代历史

明代红丸是什么?嘉靖为制药选少女1080人入宫

明代红丸是什么?嘉靖为制药选少女1080人入宫

2018-08-20古代历史

民国最有文化的黑帮大佬杜月笙,孟小冬也甘愿做他的小妾

民国最有文化的黑帮大佬杜月笙,孟小冬也甘愿做他的小妾

2018-08-23近代历史

猜您喜欢

清朝乡试阅卷:考生头场卷子定乾坤

清朝乡试阅卷:考生头场卷子定乾坤

2018-08-24 20:19:12 文史

巧克力最初曾被当汤药进贡给康熙

巧克力最初曾被当汤药进贡给康熙

2018-08-24 20:18:30 文史

康熙将曹雪芹祖父视为家人赋予政治任务

康熙将曹雪芹祖父视为家人赋予政治任务

2018-08-24 20:16:39 文史

“知识型皇帝”康熙:曾自创地震理论

“知识型皇帝”康熙:曾自创地震理论

2018-08-21 20:43:37 文史

清朝刘墉为师不严 皇孙集体逃课

清朝刘墉为师不严 皇孙集体逃课

2018-08-20 19:43:17 文史

清朝消防队名叫“水龙局” 救火赏金超千文

清朝消防队名叫“水龙局” 救火赏金超千文

2018-08-20 19:42:09 文史

六必居前身是酒坊 清朝时已创建

六必居前身是酒坊 清朝时已创建

2018-08-20 19:41:53 文史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2018-08-19 19:48:13 文史

日本哪些方面在明治维新前就已领先中国(清朝)?

日本哪些方面在明治维新前就已领先中国(清朝)?

2018-08-19 19:45:45 文史

乾隆国舅高恒:建五亭桥迎皇帝南巡 因贪入狱病死

乾隆国舅高恒:建五亭桥迎皇帝南巡 因贪入狱病死

2018-08-18 20:31:49 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