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李广将军战功卓著,为何最后却没有被封侯?
自西汉以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的流传就很是广泛,尤其是对于飞将军李广,更是令后世无数的人扼腕叹息。其实纵观汉武帝时期,有两个将军很是悲情,李广便是其一。
他的悲情,就在于有能力却始终未能得到完全施展;有机会却一直没能抓住。就如同一首诗所说的“李广无功缘数奇”那样,身经百战却未能封侯,空有飞将军的名号却未能建立奇功,到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因此就有说法认为,李广其实并不厉害,能有现在的名气,完全是因为后世人的吹捧而来的。这样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对于匈奴的策略都是防守,只要能不打就不打,即便打也就是小规模地打,追求的只是不让匈奴打进来,以及将已经打进来的赶出去而已。汉武帝乾坤独断之后,彻底改变了这种被动式的防守策略,转守为攻,主动出击匈奴。
照理来说,在这样风云际会之时,正是大好男儿杀敌立功之日。如果李广真的有实力,自然应该建功立业。可结果却是几次大战都碌碌无为,甚至还有一次全军覆没、自己险些成为了俘虏。
单纯地从这些方面来看,李广确实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如果深入一点来看,还是如此吗?
就拿他险些成为俘虏的那次战役来说,汉武帝制定了兵分四路,由四位将军各令一万骑兵攻击匈奴的战略,李广就是其中的一路,任骁骑将军,率军出雁门关。这四路大军,一路出去溜了一圈就回来了,一路打得只剩三千余人,还有一路(即卫青)批亢捣虚、直取匈奴圣地龙城。
这三路虽然有输有赢,还有什么事都没干的,但总的来说,收获大于损失。那李广这一路呢?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最后还是装死才侥幸逃了回来。
虽然四路大军,李广这一路打得最惨,但与此同时,其实也是有着大功劳的。
首先的一点,李广这一路虽然全军覆没,但相对匈奴来说又何尝不是损失了很多人马?要知道硬碰硬必定是两败俱伤的。与那一路溜了一圈就回去的相比,显然好得更多。
但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李广牵制了匈奴的主力。按照当时汉军的骑兵作战能力来看,其实与匈奴骑兵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称之为“骑在马上的步兵”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情况之下,无论那一路遇到匈奴主力,都必定不好打。
面对于数倍于自己、作战能力也强过自己的敌人,在没有好的策略之前,对于李广这一路军来说,要么退回去,要么避免硬碰硬、等待有利时机。可对于四路大军来说,如果遇到敌方主力避而不战,那么无论那一路想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都是极难的,因为敌人有足够的能力随时应对突发的情况。
李广没有选择避而不战,虽然不一定是他考虑到全局而做出的决定,但他的硬碰硬无疑是为其他三路大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敌方主力已经被牵制住,能够应发突发情况的能力必定会下降。而卫青没有浪费李广创造出来的大好良机,抓住了敌人空虚之处,取得了直捣龙城的战果,达成了预期的目的。
反过来说,要是遇到匈奴主力的是那溜了一圈就回去,和未遇到敌人主力就损失了将近七千余人的两路军,能不能牵制住都可能是个问题,别说为卫青创造出直捣龙城的良机了。
所以说,李广能够得到后世人的敬佩,成为唐德宗时的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的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并不是吹捧出来的。他的无功,就如王维诗句所说“李广无功缘数奇”的那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