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孔子到底中庸不中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中学课本里学习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之前讲到老子传道于孔子,老子感悟的是道家无为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中庸。我们来通过《论语》来解析一下孔子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与中庸之道。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与老子都不同之处,老子主张慈俭无争的道家无为思想,提出人如砖块一样朴素无华而实用。孔子主张仁孝礼义的儒家中庸思想,推出君子当温婉如玉,人人以做君子为目标。两者思想共同点皆在德行上,老子的德是内在的,而孔子的德需要表现出来。有很多学者抨击孔子的儒家思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实论语是有三个版本的,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学习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已失传。《鲁论》和《齐论》在汉朝和宋朝通过一些朝内文官的修改,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来愚教大众来达到统治大众的效果,半步《论语》治天下由此而来。我们来了解孔子本人,从而了解论语与中庸。
孔子的出生很卑微而且长得不好看,曾经祖上是贵族。因为这样十五岁的孔子就有了做学问的志向。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孔子想通过仕途来结交更多的有识之士,推广自己,可惜仕途不顺,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我们从《论语》古文来了解真实的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篇提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意思是:原谅那些不了解我而打击我的人,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看来孔子要传播自己的思想不能靠脸只能靠才华和君子抵制小人的行为。孔子广收门徒三千,其中精者七十二人向各地传播着儒家中庸思想让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韩非子曰:世之显学,儒墨也。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孔子教化每个国家与社会的大众都要以做君子为目标,教化君主要亲君子远小人,中庸思想是检验君子美德的标准。用到如今社会也是一样,职场中英明的领导通常都会亲君子远小人。讲到这大家就疑惑了中庸思想到底是什么呢?中庸思想的“中”指的是为人处世不必过分,做到中和就足够了。很多学者把中庸的“庸”指的是平庸,这是错误的。虽然孔子的儒家思想让人感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孔子把君子比作玉,怎么可能把中庸看作平庸。真正的“庸”是指外表可以尽量平庸,但是一定要有真材实料,有点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儒家中庸思想也是告诫大家在政界在社会在职场中要谦逊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